照亮群體關懷的溫暖陽光,從心打造適性揚才的教育藍天(歐洲教育參訪有感)
以滿懷感恩的心情,迎接這一堂為期十二天的瑞士與義大利的體驗課程。不曾出國的自己,從護照的申辦、行李的準備、登機前的過關檢查與忐忑的心,到飛機上的種種,對於自己而言,是一場國際文化的體驗學習。參訪的旅途當中,感受到局長的帶領、教授的指導、輔導校長的叮嚀與同期夥伴們的相互扶持與鼓勵,深刻的感受到生活在相互關懷的群體氛圍裡,是一種幸福的感受,也激勵自己勇於探索與體驗陌生國度所帶來的處處驚豔,進而期待在往後的人生旅程裡,能夠更多元地省思生命與教育的意義。
此次的教育參訪過程中,從經過新加坡機場到下蘇黎世機場之際,即感受到在國際文化差異之下,環境空間規劃的不同,所感受到的氛圍就不同。首先,教育參訪的規劃中,從深受阿爾卑斯山脈文化薰陶的瑞士與義大利北部開端,2月1、2日分別參訪瑞士德語區蘇黎世州立中學與伯恩區的偏遠小學,接著在2月8、9日則分別參訪義大利高級中學、國中與小學等3所學校。在瑞士明亮寬敞、現代進步、簡約美感的學校建築當中,格外令人驚艷與神往,而實踐裴斯塔洛奇「教育愛」的學校文化裡,更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價值。另外,兩個國家對於技職教育與終身教育的做法,以及對於學習者的尊重與生涯規劃,則值得尊敬與學習。其次,對於當地橫跨現代與傳統的歷史人文景觀與建築,則提供校園規劃、創意思考、培養藝術涵養、建立自己的角色定位與啟迪人生,很重要的思考空間。以下透過學習典範人物、看見優質的學校及人文風情的體驗與省思等三方面的描述,提出個人參訪的感想,進而培養自己學校經營的領導觀。
壹、學習典範人物
在歐洲的教育參訪車程當中,往往外頭雪花紛飛,而遊覽車上卻也熱鬧紛紛。裡頭不時地湧來知性與感性的暖流,讓我們一起攜手度過嚴寒的歐洲之旅。知性的暖流包括教授述說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奇的教育故事、統整學校參觀的重點,以及同期夥伴們參訪前的議題報告;感性的暖流則是夥伴們敘說自己的生命故事、幾則精心挑選的笑話與敬業的導遊蘇先生適時畫龍點睛的介紹。其中有關裴氏的教育故事引起了我的共鳴,更激起在此次教育參訪中尋找典範人物的動機。
候用校長儲訓的課程裡頭,卓越的范姜春枝校長曾經說過,她在校長的生涯裡有一位典範人物-花蓮門諾醫院黃勝雄院長。黃院長曾經說過:物質上的東西我都有,但生命真正的意義不在物質,我是回台灣買靈魂的。由此可見,有了典範人物作為校長生涯的導師,持穩生命與價值的方向盤,是很重要的事情。此次歐洲之行裡頭我們參觀過教育家裴斯塔洛奇及詩人但丁的故居,亦陶醉在文藝復興三傑-米開朗基羅、達文西與拉斐爾的偉大創作裡頭。其中師長介紹裴斯塔洛奇的教育思想:教育愛、教育園丁論與直觀教學法,可以做為辦學的核心理念,引導著教育的活動;詩人但丁的淑世情懷,做為服務的準則;文藝復興三傑除了激起對美學的追求之外,另外可以為作育英才的目標。參觀了無數的宏偉教堂與象徵著犧牲奉獻的獅子紀念碑,則可以思考信仰與服務奉獻在生命旅程的重要力量。
貳、看見優質的學校
一、瑞士教育概況(以義務教育與高中教育為例)
(一)義務教育:這個階段的教育包括:小學和初中,而且在州與州之間會有些不同。但4~6年的小學教育與初中構成了9年有機的義務教育。小學階段的入學年齡是6歲,一般學齡前兒童會參加1~2年幼稚園教育。在4~6年的小學階段後,接受初中教育才算完成整個義務教育。
(二)高中教育:高中教育構成非義務教育的第一階段。這個階段有四種類型學校,提供學生選擇。
1.學徒式培訓:內容包含在職業學校進行的在職訓練和理論課程。有超過300種經認可的職業課程可供學生選擇。另一種較不普及的是職業學校的全日制教育。完成職業教育與培訓之後,畢業生可以獲得「聯邦高級技能證書的文憑」
2.專業學士:學徒式培訓期間或畢業後,進一步修讀課程以獲得專業學士文憑,學生可以不用參加考試就進入應用科學大學學習,也可以再考一些科目,進入大學學習。
3.普通教育學校:提供學生廣泛的普通教育,其中包含7門基礎學科。是準備讀大學學生的選擇。
4.中等職業學校:有一般科目,也有特別科目。如健康和社會工作、教育工作、音樂和藝術。學生參加更多實踐性訓練或課程之後,可以獲得專業畢業證書。
(三)高等教育:分為A級與B級高等教育。A級則包含傳統大學-州立大學和聯邦理工學院、應用科學大學-應用教學為基礎。B級則提供實用化的高等職業教育與培訓領域證書、文憑考試和課程的選擇。
瑞士的教育制度與我國相較有幾個特點:1.9年義務教育採有機的方式處理,也就是各州可以彈性調整小學與初中的就學年限。2.學徒式培訓取得專業結業證書進入高等教育的方式。3.文憑、證書、理論與實務的多元發展與重視。
二、Kantonsschule Standelhofen(瑞士蘇黎世州立高中)
第一天參訪蘇黎世的州立高中,途中映入眼簾的是典型高雅整齊的歐風建築,斜斜的屋頂旁搭配著如西班牙廣場般的階梯與參差其間的尖塔與鐘樓,再由波光粼粼的湖水烘托其間,宛如到了另一個天堂的國度。參訪州立高中前,先行參觀蘇黎世大學旁的博物館,對於館內寬闊的陳列空間、豪氣迎賓的木質階梯、時鐘、人體雕像、藝術圖騰與以圓形、弧形為形狀所設計的拱門與空間規劃印象深刻,可以作為校園規劃的參考。
到了州立高中,由校長親自迎接,引導我們進入類似音樂與表演的藝術教室,介紹學校的概況與瑞士的教育現況。從校門樓頂的植栽與大面積的窗戶採光而言,學校亦因應世界環境的主流價值-節能減碳,作為校園環境規劃的原則。茲整理校長的談話重點如下:
(一)學校規模:這所學校有630名學生,有140名教師,一個班級約有20~25名學生,在瑞士屬於中等的學校。
(二)共同的教育目標:各州有不同的教育體制,但是教育目的是一致的。也就是要尊重專業與各種通識課程。
(三)多種語言的學習: 這個國家的孩子會3種語言是很普通的,語言的學習有德文、法文、義大利文,再加上英文。大概在2年級的時候,就開始學英文了。
(四)校長與副校長進行課程教學與領導:校長與副校長都必須上課的,校長是藝術老師,一個星期要教6堂課,而2位副校長各要上10堂課。專任老師當中,如果是語文教師要上22堂課,如果是體育或藝術課程的教師則每週要上24~26堂之間的課。
(五)重視協同教學與特色課程:一年有4個星期的空白課程由各領域教師共同協同合作,規劃設計統整課程,引發學生學習興趣。
(六)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制:三年評鑑教師一次,由學生、家長及畢業校友加以評鑑,並提供教師作為進修的參考。
(七)學徒制與職業教育的重視:瑞士學生從國中畢業之後就開始分流,大約有2/3的男生及1/3的女生會進入學徒制的職業學校。這樣的制度從瑞士的經濟思維、社會思維及國內嚴長壽先生所倡導的「教育應該不一樣」的角度分析,有尊重生命與人權的重要意涵。
三、Spiez Schulen(瑞士伯恩州小學)
這是一所位於伯恩州的偏遠小學,造訪途中眼裡盡是童話故事般,有著斜屋頂、樹林懸掛著如珍珠般的冰柱、街道的人行道與小汽車覆蓋著皎潔白雪的景象。參訪人員們走在似是透過剷雪車處理過,只能勉強通行的蜿蜒小路上,沿著階梯拾級而上。據該校Benjamin校長所言,這座階梯被形容是通往天國的階梯,而這個天國就是指學校這個快樂的園地。親切的校長以英文說明該校的組織與課程的安排,茲整理重點如下:
(一)小型學校:幼稚園與小學結合的小學,學生98人約5歲到13歲,教師12名以女教師居多。
(二)校長領導:校長是一位34歲已經擔任過8年實踐裴斯塔洛奇教育思想的教育領導者,除了綜理學校校務之外,還擔任6節的教學工作與特殊學生的輔導。校長深愛自己的教育工作,他認為如果其他學校認為這個孩子品行不好的學生,這就是我要收的學生。
(三)實施學長學弟制:學校像一個大家庭,透過六年級的學長指導一年級的小學弟來營造家庭關懷與互助的文化,建立學生服務的觀念。
(四)國際語言教學與多元文化包容的胸懷:德語為母語,三年級學法文,五年級學英文。學校會協助不同種族的學生認識當地文化,並指導當地常用的語言,使他們能夠快速融入當地的生活。
(五)強調合作學習:以混齡班級上課,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而教師為學童的學習夥伴。
四、義大利教育概況(以義務教育與高中教育為例)
義大利教育體制主要分為幼稚教育、小學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和大學教育五個階段。由城鎮負責辦初等教育,地區辦理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則由國家中央辦理,義務教育共10年(如右表)。
與我國教育制度相較之下,義務教育的延長與5年的中學教育,有助於提升義務教育的品質,強化進入高等教育的準備程度,值得國內教育發展的參考。
五、Federico Caffè (義大利羅馬市區高中)
這是一所羅馬市區的高中,外觀上,沒有像特拉維噴泉(許願池)般的藝術造景,也沒有像羅馬鬥獸場造型的活動場設計,僅看到斑駁的外牆、插著義大利國旗卻不甚壯觀的大門,再夾雜著義大利隨處可見的塗鴉牆,不像國內許多校園都具有人文藝術與美感的校園環境,重視校園的境教功能。也許是羅馬市區隨處都有琳琅滿目的文化古城、藝術造景與特色街景營造,學生早已浸淫在文化的氛圍裡,而學校就專注的佈置成博物館式的教學環境(校內走廊有部分佈置了標本、勞作與實驗器材),讓學生隨處可觀察與體驗,發覺自己的性向才能吧!參觀學校之際,受到熱烈的歡迎,由羅馬第四大學校長親自蒞臨致歡迎詞,因為她負責國際文教交流,並願意暢通交流管道,提供各種參訪的協助。茲將參訪的重點內容整理如下:
(一)學校規模:這是一所職業高中學校,修業年限5年,1000餘位學生,31位特教身障生,共有140位教師,2名兼職教師,日校學生每周上課32節,夜校學生每周上課25節。
(二)職業教育的重視:學生可以依自己的性向與興趣,選擇就學或就業的出路。選擇職業高中者修業5年,畢業後可以參加國家考試,通過者可以得到畢業文憑,亦可申請進入大學。教育的重點在於能平衡教育與職業訓練的權利,彰顯人類存在的價值。
(三)校長領導:校長除了接受政府派任的1位副校長之外,可以指派4名副校長,協助校務,並設置秘書1人掌管財務及校外教學計畫的經費動支與實施的品質情況。
(四)支援教師的運用:班級如有融合教育需求的學生,可以要求申請支援教師。與國內協同教學不同,我想是因應實施融合教育需要更多的關照能而設置的。
(五)國際文化的尊重:參訪過程中,學校遴請5位華僑同學協助參訪人員克服語言障礙,能更精確的解讀學校校長所報告的內容,並陪同參觀學校環境,實在是非常尊重與貼心的作法。
六、141° Circolo Didattico “San Cleto” (義大利羅馬市區小學)
這是一所包含幼稚園約1400名學生的小學,羅馬第四校長與該校校長展現義大利民族的熱情,迎接我們的到訪。學校整體建築與圍牆外觀沒有特別之處,但是在校門口布置了該校由5個花瓣的願景圖與透過學生的小手掌及義大利國旗紅白綠三種顏色所創作的義大利的地圖,走廊上也有一張由學生手掌所創作的大樹,似乎彰顯義大利多元融合、互助合作、尊重關懷及愛鄉愛國的教育價值。另外大廳的左側有一張由學生對於教師的印象所繪的教職員素描,有別於國內普遍的教職員合照,更令人感受學校經營與課程教學的著力之處。
這所學校熱情的提供我們5堂課的實地觀摩,除了數學課以電子白板為媒介之外,其餘課程:音樂、閱讀、綜合活動與戲劇,都可以感受的學生分組合作學習所展現的成果。尤其是音樂課學生節奏樂的演奏,真是讓參訪的心飛躍了起來。以下為觀摩教學的重點:
(一)寓學習於遊戲之中:從節奏樂器的敲擊、綜合活動的骰子與圖卡、數學課的操作等,都是透過遊戲的方式,讓學生透過實際體驗學習與建構知識。
(二)異質性的合作學習:合作學習讓每個孩子都能成功、學習人際互動的智慧、資源共享與多元尊重等,從大部分的教學活動中都可看到合作的核心元素。
(三)應用科技輔助教學:科技在這一次教學觀摩中,除了數學科教學重視即時回饋之外,其餘並不多見,反而是看到教師把學生帶到身邊,或是坐在學生旁邊,引導與陪伴學生學習。也許是放下了科技,教師的表情更豐富、體溫更親近了,更能深入學生學習的心靈。對於科技的運用,值得國內提倡資訊融入教學、行動學習者,更深一層的省思。
(四)運用外部人力資源:教學觀摩中我們發現支援教師對於特殊學生的協助有助於融合教育的正向發展。另外由家長出資引用專業的外部師資協助課程的專業與精緻化,讓表演藝術扎根在藝術課程當中,則值得各校運用2688專案教師與多元社團活動的參考。
七、SMS G. Belli junior high school((義大利羅馬市區國中)
這所國中是此行最後一所參觀的學校,依然由該校校長接待與說明,因為參訪時間適逢週三下午,學生與部分教師已經離開學校,而校長也告知下午三點要主持教學會議,因此僅能從校長簡短的說明了解該校的做法。校長特地告訴我們,前一次國中參訪時所送的陶瓷紀念品,她非常的喜歡,已經懸掛在校長室裡頭。校長對於此行參訪的歡迎與肯定,讓我們參訪的小學組夥伴心情輕鬆了不少。有關校長的說明內容整理如下:
(一)學校規模:學校有33班,800多位學生,全校共有82位老師(含8位助理老師),每個班級約有20至23位學生。
(二)熱情迎接不同族群、不同社會背景與身體狀況的學生。
(三)融合教育與適性教學:針對不同特性的學生,提供不同的人力支援與協助。這個部分,除了支援教師、特殊護理人員之外,本縣對於特殊孩子建立的IEP、資源教室、資源班與巡迴教師等措施,亦有異曲同工之處。
(四)上課時間的適性措施:對於不同需求的學生提供不同的上課時間表,是一種以因材施教為手段,以適性發展為目標的做法,值得國內教育推動的參考。
(五)外語課程與成立音樂班、數學班與義大利語的班級:每位學生都要修第二外語,另外也開設不同需求的班級,以因應學生在語言、數學與音樂的需求。
參、人文風情的體驗與省思
一、瑞士的文化體驗與省思
本次歐洲參訪體驗了具有潔淨湖光山色、絕佳生活品質與輕鬆優閒自在氛圍的瑞士。瑞士是個多種族的國家,而且擁有德語、法語、義大利語與羅曼語四個語區,因此其擁有發展國際教育得天獨厚的環境。此次參訪的德語區內的蘇黎世、盧森與伯恩,看到了櫛比鱗次的古典歐式建築,街道騎樓上有琳琅滿目的精品店,商店街裡的行人猶如蘇黎世湖與盧森湖的天鵝一般,悠閒地踩在石板路上,紅頂藍身的電車穿梭其間,沒有車輛的喇叭聲與商店街的音樂或叫賣聲,有的是井然有序、相互禮讓的高品質國民素養,讓身為初等教育工作者的我上了一課高品質的公民教育。參訪的景點當中,個人對於鐵力士山、獅子紀念碑與伯恩洲風味午餐中nico年輕老闆的熱情印象深刻。鐵力士山位於阿爾卑斯山之中,藉由3段式的纜車可以一窺雪地風光,其中近距離的接近滑雪的青年,更令人感受到瑞士人透過滑雪、登山與腳踏車等運動所淬煉的勇敢、冒險、探索、關懷與豁達的阿爾卑斯山文化。獅子紀念碑則代表昔日瑞士的勇士們犧牲奉獻換來和平、中立與富裕的國家,動人的石雕象徵著瑞士人和平的國際形象。更值得一提的是這趟旅程當中伯恩州有一家風味餐館,nico老闆非常熱情、好客的迎接我們,又是中華民國國旗、又是過年的應景歌曲,再加上提牛鈴、熱情擁抱…等等,讓這一餐愉快極了。讓我思考著經營有特色的學校時,有些時候就應該要有nico的用心與熱情,甚至剛開始還必須刻意營造這樣的氛圍,讓它變成習慣、變成文化,然後也學著常常喊著”Are you ready? ”。
二、義大利的人文體驗與省思
義大利像是一隻美麗時尚的長靴,是這次參訪的重點。從與偉大的達文西雕像合照開始,就希望自己在這趟旅途中,能以多元的思考與藝術鑑賞的眼光,享受這場難得的藝術饗宴。米蘭時尚都心中,有具有哥德式、巴洛克式一體的主教堂及以金屬與玻璃結構撐起透明天頂的艾曼紐迴廊華麗購物商場,往來行人的時尚打扮、櫥窗展示與海報設計的創意,令人目不暇給。在教育的應用上,可以思考如何將時尚、品牌與創意結合桃園的特色學校計畫,深化在教育的品質上。
水、光、影奇幻交織的藝術重鎮威尼斯,玻璃工藝的參觀令人嘖嘖稱奇、聖馬可廣場熙來攘往如嘉年華會一般,而跟同行夥伴乘坐著貢多拉穿梭在蕩漾的運河之中,欣賞著集繪畫、雕刻與建築於大成的夢幻古都,真是知性與感性結合的水都之旅。而船夫熟練地掌舵,也讓我想起學校領導者的角色,如何平衡在技術家與藝術家之間,而且能優雅地完成任務,是一門很專業的學問。難怪很多的領導者總會在工作的情境當中,創意的加入藝術作品、音樂賞析、咖啡…等等柔性的元素,或者找個讓大家心情放輕鬆的地方,在溫馨與感性情境裡建立情感,再來理性的談論如何透過團隊的力量完成任務。
接著威諾娜茱麗葉故居裡遊客在留言牆上所寫的愛的宣言、伽利略追求真理與實事求是的精神以及夥伴們在比薩斜塔擺上撐塔的借位拍照、參觀翡冷翠烏菲茲美術館文藝復興的畫作,以及梵諦岡裡聖殤像所帶來的心靈與感官的震撼,想必是此生永難忘懷。在中古世紀教會的規範與文藝復興思想的沖激之下,也提供很多省思教育變革與人生意義的空間。難怪溫教授在出發前告訴我們:當你們在經營學校遇到困頓的時候,不妨回憶自己在歐洲教育參訪時,所體會到的種種感受,那麼當行政所受的磨難或挫折也就沒什麼了。再三咀嚼,確實有深厚意涵。
參訪的回程當中,我天馬行空的思索著,也許可以把百花大教堂的圓頂與艾曼紐迴廊的透明天頂用在學校的活動中心;運動場設計成羅馬鬥獸場的樣子;結合老街溪附近的學校,把水引進校園,創造桃園的貢多拉,周邊陳列各校特色,來一趟知性、感性之旅;移植羅馬西班牙廣場的造型設計學校大門;設計特拉維噴泉載著希望之水,迎接每個孩子的希望;學習L.V.、GUCCI與PRADA的品牌陳列、櫥窗設計及蘇黎世圖書館簡約明亮的空間規劃,創造一間校園L.(Learning) V.(Vision)圖書館,讓師生在品牌、藝術、簡約美感中,遨遊書海。
肆、建構自己的學校經營觀
綜合此行12天瑞士與義大利教育參訪與人文風情的體驗,除了增廣見聞、開拓視野之外,個人對於學校教育的經營有深刻的領悟。從多元的觀點說明如下:
一、從文化的觀點而言
此次參訪的國家位於阿爾卑斯山下,瑞士在地理環境上因與德國、法國、義大利、奧地利及列支敦士登等五國國界相連,且國家也訂定了平等的語言政策,讓學生可以學習與運用多種語言互相尊重,且溝通無礙。在地理方面分成不同語區的環境,也造就了瑞士具有各種異國風情的文化。另外從義大利參訪的幾個學校當中,亦可以了解學校推動第二外語的相關課程。因此兩個國家對於語言的尊重與重視,值得推展我國國際教育時學習。以瑞士國際教育而言,它是由一種群體的文化與哲學觀所創造出來的,其中包括不同文化、宗教信仰與種族融合而成,是一種充滿著開放與尊重態度的文化觀。我國具有多元文化(原住民文化、移民文化與殖民文化)的歷史、山脈及海洋的地理環境,因此培養台灣學生獨有的玉山文化或海洋文化,進而型塑勇敢、冒險、探索與豁達的國民文化素養,是未來教育努力的方向。
二、從教育發展的重點而言
瑞士與義大利的教育重視每個學生的「天賦自由」,而且不會因為成績不好、選擇方向的不同,而產生階級的歧視。儘管未來進行分流教育,亦受到同等的重視。從瑞士教育體系中,各種文憑的取得與相對應的證書,一樣可以往高等教育邁進,實現終身教育的理想,可以窺見一二。國內正推行12年國民教育計畫,以因材施教與適性揚才為發展的重點,如何讓學生的學習受到應有的尊重與關懷,並且能點亮追尋天賦的蠟燭,找到方向,成就自己與社會,是擔任學校領導人應該努力的方向,我們也期待轉型後的教育,能更符合「天賦自由」的原則。
三、從教育關懷的觀點而言
從參訪的學校當中,不難發現學校對於少數民族進行語言的教學,使之盡快融入學校環境。而義大利的融合教育更因為「支援教師」制度的建立,讓學生得到更多的照顧,讓教師更有揮灑的空間。教師採取合作教學法,對於低成就的孩子,增加肯定與成功的機會。其他對於經濟弱勢的學生,兩個國家也像國內一樣有補助與貸款制度。由此可見,教育的關懷乃普世的價值,值得教育人員落實在教育的行政管理及課程與教學當中。目前本校亦積極的透過教育關懷密切注意學生的經濟弱勢、學業弱勢、身心弱勢與適應弱勢等問題,進行妥善的輔導與協助。
四、從教育領導的觀點而言
瑞士中學與小學的校長除了行政管理之餘,仍要擔任課程與教學,或是協助特殊教育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由此可見,在以學生學習為核心的理念之下,校長透過課程與教學領導帶領教師增進教學的品質受到更多重視的趨勢。另外校長堅定的教育哲學觀對於校長經營學校有正向的影響,例如Benjamin校長的裴斯塔洛奇教育理念,影響著他的教育信念,進而讓學校營造家庭般的氛圍。其中幾所校長兼任多所分校的校長,個人認為可能為了統整各校資源,以便進行策略聯盟。所以教育領導者課程領導的能力、教育家的理念與資源統整的能力,乃此行觀察校長領導的特質。
五、從課程與教學觀點而言
(一)多元師資方面
瑞士中學不同領域教師利用期末最後4週進行特色課程的統整教學,該校校長認為這是學生最喜歡的課程。義大利小學透過家長的資源,聘請戲劇表演專家進行教學指導。因此師資多元化之後,學校教育應善用資源,進行課程設計、專長教學、協同教學與統整教學,以適應12年國教推動之後,提供學生多元性向的探索,進而熱情、適性的學習,提升學習品質。
(二)教師專業成長方面
瑞士高中提到三年教師評鑑一次,如果有家長反映教師狀況,校長仍會適時處理。羅馬高中提到師資部分由大學師範學校畢業(三年教育學程加上一年培訓)後可成為專職之註冊教師,再經一年合約試用期,通過後成為正式教師。而教師進修皆是自願參加,進修完畢並沒有晉級。國內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採自願參加,進修碩、博士有晉級制度,相較之下,我們似乎生活在具有幸福感的教育國度裡,值得珍惜與感恩。
(三)課程教學方面
1.教師為教學的協助者:以學生為核心的教學活動,教師為園丁,負責排除障礙,提供諮詢,提供方向引導與輔導的角色。這個部分在瑞士與義大利小學教師的教學方法當中,可以很清楚的觀察到。
2.合作教學法的應用:從瑞士小學與羅馬的小學參訪當中,教師採用合作教學法比例很高。合作教學促進四大學習支柱「live together」的培養與實現,而且讓小領袖透過指導他人深化學習成效,讓低成就的孩子得到支援,讓每個人都成功,值得推廣與採用。
3.適性課程的設計:羅馬高中為特殊教育的孩子建立IEP,這個部分與國內相同。瑞士高中每學期4週不同領域教師的特色課程規劃與羅馬高中開設多元社團,展現多元智慧的課程內容,值得推廣。瑞士小學混齡學習與羅馬高中量身訂製的學習時間表,則值得國內教育單位學習。
4.評量制度的建立:參訪的學校評量次數不多,而且評量的目的不是為了分等差,而是了解學習概況,擬定補救教學策略。甚至也不會刻意為PISA而準備。這個部分,提供國內家長及以考試領導教學的學校,很大省思的空間。
5.重視體驗與探索的課程:由於地球村的國際社會已然成形,而瑞士與義大利具有地理上的優勢,因此從參訪當中,學校課程規畫亦特別重視學生體驗與探索的課程,養成學生能獨立思考、應變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從學校環境設備的觀點而言
這次參觀的學校當中,從外觀而言,以瑞士的2所學校較為新穎與現代化。但是校園的布置裡都有一些共通性,茲整理如下:
(一)校園布置內涵充滿了多元性:例如瑞士中學與小學幾乎都可以看到以各種顏色為底色來展現成果。另外在瑞士與義大利都可看到以學生手掌集體創作的藝術作品,顯現對個別化與多元化的尊重。
(二)校園看不到任何歌功頌德的紅布條,而且都能以學生集體創作的作品為主。這與國內許多學校重視「菁英」學生的成就,以及講求陳列精緻化或優秀的作品不同,展現學校對於教育本質的重視。
(三)參觀的小學裡,看不到任何學生穿制服,也看不到任何為學生量身訂製的課桌椅,甚至很多教室沒有課桌椅,學生就圍成圈圈玩了起來。有關制服的規定,在培養學生群性、個性、禮儀或美感方面,曾經引起很多討論,值得學校領導者思考;而課桌椅的部分,個人覺得國內量身訂製的措施,單從健康的角度而言,就比其他國家先進許多。不過,過多的課桌椅似乎縮小了孩子學習、活動與合作的空間,則值得教師活化教學活動時的參考。
(四)科技設備的運用:這次參觀的學校中,瑞士中學將資訊運用在行政管理上、義大利小學運用在雲端學習課程,但是實際運用在上課的班級不多,印證了國內學者認為教師不應該受限於電子書的應用,而是應該把課程設計的能力找回來。歐用生教授甚至認為教師應該變成陌生人、要變臉、要換皮,找回陌生性,找回教育工作者的初衷。
另外此次參觀的學校環境當中,可以發現許多有趣的設計,例如:義大利學校沒有男生專屬的小便斗(可能是文化的關係)、義大利旅社有2個馬桶(國內已整合成免治馬桶座)。另外也看到各種節能減碳的設施,例如:瑞士高中太陽能的設備、各校都裝了T5省電燈管、瑞士學校的大面積落地窗、樓頂的綠美化、植物共生的綠敷牆面、回收紙製作的美觀垃圾桶。還有茱麗葉故居旁冰淇淋造型的垃圾桶、義大利牆面的塗鴉與留言板及蘇黎世圖書館裡頭由深黃色、灰色與棕色構成的休閒閱讀區及以白色系列的拼裝式書架所構成的閱覽區等等,都是值得做為校園規劃的參考。
綜合以上所述,整理重點如下,作為學校領導人經營學校的參考方向:
1.建立高品質的學校文化,培養優質的公民素養。
2.重視適性揚才的發展方向,提供天賦自由的學習環境。
3.展現教育的關懷,實踐社會的正義。
4.充實校長課程領導的能力,發展精緻學校課程。
5.整合多元師資,建立專業發展社群,找回課程發展能力。
6.建立教師多元評鑑方式,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7.安排彈性學習節數與日課表,適應個別差異。
8.發展體驗、探索與合作學習,激發學生熱情。
9.拓展語言學習環境與機會,培養學生多語言的能力。
10.科技媒體的適當應用,建立教師的專業權威。
11.營造多元、適性的校園環境,活化學習的空間。
伍、照亮群體關懷的溫暖陽光,從心打造適性揚才的教育藍天
生命的旅程像瑞士鐘錶不停的走著,生命的體驗也像一盒綜合巧克力永遠不會知道會吃到哪一種口味,因此面對與掌握生命的意義,成為很重要的人生課題。誠如英國生物學家麥特.瑞德里在「世界,沒有你想像那麼糟!」一書中所言,「透過交換與專業分工來交換想法的集體智慧才是人類創新與進步的來源。」而21世紀教育的改革主軸也在於「學會關心與學會合作」。瑞士、義大利對多元文化的尊重、學校資源的整合、教師的協同教學、學生的合作學習、特殊學生的教育,都是符合以人性關懷、專業分工、合作分享的人類進步的進程而發展的。因此這一趟參訪旅程,除了讓個人體驗到瑞士高品質的公民素養與義大利人熱情開朗的民族特性之餘,更要將人性關懷、專業分工、合作分享的價值融入於教育活動當中,創造一個適性揚才的教育藍天。因此個人對教育環境提出五點建議:
一、創造一個關懷文化的教室社群:以人性關懷為學校文化的核心,營造適應個體需求的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發掘熱情所在,進而快樂、分享與合作的學習,是此行參訪重大的領悟。
二、建立終身學習、產學合作的生涯發展:以建立一個福利社會國家為前提,讓推動「精進人力素質」成為全民的運動,透過對人權的尊重、終身學習、產學合作、社會關懷,實現「人盡其才」的教育理想。
三、推動尊重多元文化的教育政策:打破文化同化的思維,尊重各族群的語言發展,並協助發展特色。學習瑞士真正國際多元的外語政策,透過立法的尊重與授權的開放,營造各縣市語言教學的特色,強化外語的學習,打造國際文化的學習環境。
四、整合教育資源,建立共好優質的環境:整合教育界、文化界、產業界的人力、物力資源,從學校、社區、觀光與產業進行策略聯盟、共享資源,建立共好優質的人文環境,型塑高品質的國民素養。
五、型塑台灣特色文化,培養優質世界公民:從瑞士的阿爾卑斯山文化裡,感受到高品質的公民素養,因此在世界是平的地球村趨勢之下,讓台灣特色文化(山脈文化、海洋文化)能夠透過教育落實在人民素養之上,讓台灣更美,讓世界都看得到。
最後,教育乃生命影響生命的歷程,因此經營一個高感度的人生有其必要性。茲引用教育部陳益興次長認為經營高度的人生有六個條件做為此行參訪後的自我期許:
第一條件是健康,靠的是運動:夥伴們在參訪途中,很多地方透過步行,展現經營人生的基礎能力。我國有很多山脈、海洋與鄉村步道,也有許多榜樣型的運動員,可以呼朋引伴,帶領師生,保持運動習慣,經營健康人生。
第二條件是內涵,靠的是終身學習:培養終身學習的習慣,加強專業的素養,營造學習型組織,強化理論與實務的驗證,展現專業領導的能力與膽識。
第三條件是風骨,靠的是抱負水準:展現教育領導人應有的道德倫理,提升自己的高度與承諾,學習教育家的情操與參訪的對象,建立謙遜自持、堅持理想抱負的領導者。
第四條件是視野,靠的是判斷力:感受國內教育的方向與國際教育的趨勢,透過成員分享、討論與省思,掌握教育的核心價值與教育理念,落實在學校的教育作為。
第五條件是經驗,靠的是生活:學習瑞士高品質公民素養與義大利人熱情的人生態度,融入知性、理性與感性的生活元素,充實經驗,營造美麗人生。
第六條件是貢獻,靠的是服務:教育乃傳道、授業、解惑的人生志業,以感恩的心,建立貢獻與服務的情懷,點亮每一根蠟燭,讓生命的火光穿越迷霧,追尋讓每個人都成功的道路。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觀想瑞士與義大利歷史人文的動線與發展的軌跡,轉動夢想與熱情的飛輪,開創桃園教育的新頁。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