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訓班生活隨筆(第17週)
歐洲參訪當中,溫明麗教授特別推崇裴斯塔洛奇的教育思想:教育愛、直觀教學法與教師園丁論。教育愛乃每一位教師的中心思想,有了教育愛之後,就能讓兒童感受到溫暖與慈愛的關懷。特別是對於個性怪戾、經濟條件差者,更要以慈悲心腸加以指導,幫他排除障礙,引導他積極主動,成就他的天賦。本週侯世昌教授先從教育理念談起,因為他覺得一位學校的領導者要有正確的教育理念為基礎,才能成就老師與學生。接著談論如何透過危機的處理,健全學校的學習環境。母校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黃旭鈞教授則介紹教室走察的理念與實際的作法,指導學員們透過走察的技術與教師密切合作,透過省思與會談,精進教學效果。最後莊賢勝參議則以其在政風室對於採購法與採購稽核的豐富經驗,提出各種採購知識、倫理與弊端的處理,勉勵學員們「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從別人的經驗學習,增長採購方面的智慧。以下透過三個主題:教育理念、危機管理、教室走察,提出個人的心得。
一、教育理念
侯世昌教授認為教育應該是把個人的潛質彰顯出來,是一種成人之美的工作。他引用前教育廳長陳倬民的話,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幸福的人,應該透過珍視自我、樂觀與知足來培養,寧可讓自己成為快樂的僕人,也不要成為憂慮的富翁。前一陣子嚴長壽總裁的「教育應該不一樣」與羅賓森博士的「天賦自由」掀起了國內社會大眾對於現況教育以及如何教育孩子才能讓孩子潛能得到真正開展的省思。個人認為這是教育的希望與改革的工程,要正視與重視他,而且要形成學校重要的教育理念。12年國民基本教育的五大理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適性揚才、多元進路與優質銜接」其實正是實踐「天賦自由」的作法,只是共識如何在家庭、學校與社會紮根的問題。侯教授上課時舉出其學習歷程當中教師的教學方法與教育態度才是學生成功的關鍵。這個部分,個人有很深的感觸。回首童年求學時光,往往以分數為取向,每個學生訂下高標準,未達標準的同學要先有挨鞭子的準備。接著也要有各科成績優良,才能夠在考場上過關斬將,順利透過考試頭角崢嶸。成績弱勢或是身心弱勢的學生在國小或國中階段結束後,因為學習的挫折而另謀出路,失去了進一步深究發展的機會,而挫折感就也許就這樣影響了人的一生,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足夠的AQ可以逆轉勝。因此個人認為12年國民基本教育乃保障人權、彰顯社會公義與適性揚才的做法,值得全民期待與響應。教育家福祿貝爾教育理念:「愛與榜樣」,正是良師的基本條件。
二、危機管理
學校是學生學習的園地,只有在健康、安全的校園,學生才能快樂學習,發揮學習效果。所以校園安全為教育的根本,應該格外的重視。這一次縣內參訪時,西門國小走廊兩側、轉角處的防撞護墊,甚至可能磁磚剝落處都架起紅色屋簷來處理,對於標竿學校在校園安全的管理印象深刻,也促使自己檢視學校的相關措施,是否符合安全的要求。在危機管理的原則上,侯教授認為有三點:預見於先、立即反應與妥為善後。
(一)預見於先:個人認為除了訊息的偵測、準備與預防之外,應加強學習與應用科技的觀念,先透過現代化的科技輔助安全管理,洞察先機,再透過PBL的方式來學習,以厚實危機判斷與應變的基礎,就容易達成預見於先。另外透過健全的保險制度,可以讓學校損失降低。
(二)立即反應:包括資訊收集與分析、組織的啟動與控制、外界的協助與支援。個人認為組織成員的運作與反應格外重要,有明確的分工,讓學校有嫻熟的SOP紀律流程,慢慢營造一種「處驚不變」的文化,就能夠迅速掌控,讓傷害減到最低,甚至化危機為轉機。
(三)妥為善後:關注與評估可能的損害、動員組織人力加以挽救、總結有關的結果與經驗、發覺危機帶來的機會與教訓,最後計畫未來的行動。個人認為除了上述5點之外,經營良好的公共關係,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內部公共關係部分,如果可以了解校內人員的想法,就可以在團體內部形成共識,口徑一致。外部媒體關係良好,可以讓傷害的報導減至最低。
綜合以上三點,危機管理包含了預防、執行與復原的動態過程。建立成員的危機意識,發覺危機源;建置危機的監測系統,提早進行處理與反應;健全的危機應變組織,有效迅速的處理;做好危機的善後處理,以利學校正常運作。
三、教室走察
黃教授透過分析學校組織的特性,認為學校教師應該走出孤立,邁向同儕互助合作;行政人員的角色應該從緩衝器走向參與促進者;從信任教師專業立場轉為介入協助者;教師面對改革時也要從自願主義轉為主動促進者。他認為好的領導者如同交響樂的指揮一般,若指單獨樂器的才能並不比樂手強,但是指揮者就是要發揮統整、協調與指揮的工作。這樣的說法,讓有機會擔任課程領導的我們,增加了一股動力、信心與膽識,來面對教師專業的發展。
教室走察在學校的運用有其必要性。因為以往學校的巡堂制度,往往僅能做消極性的處理,而且也讓教師感覺不受尊重與抗拒的心理。而巡堂的結果也往往只紀錄表象的教學行為,無法達到精進教學的效果。因此採用以互信互助的夥伴關係為基礎,有系統且聚焦於課程與教學的資料蒐集,最後透過會談提供回饋與省思,以達到專業成長為目標,而且與評鑑脫鉤的教室走察,適合在學校推廣。
個人覺得導入教室走察或推動制度之前,領導者應以謙和的態度,慢慢的在教師心中建立普遍優質的願景,型塑共好互助的走察文化,並透過學習型的組織、知識的分享,讓顯性知識、隱性知識相互交流。至於實際的做法,有以下幾點:
一、進行理念溝通與做法的研討:透過研習或對談釐清教室走察的觀念與技術,解除教師的疑慮,並進行試辦計畫的擬定。
二、提供資源,進行試辦:提供人力、物力與獎勵,鼓勵小組試辦,邁出教室走察的步伐。
三、時時檢核與技術改良:時時留意教師走察的過程,適時調整與改進。
四、匯集成果,進行經驗分享:營造分享的情境,必要時透過專家指導,透過研討會議,省思與回饋,並進行標竿學習。
綜合本週的課程,從領導者養成正確的教育理念、專業的採購知識,透過互助與關懷進行教室走察提升教師專業,以及進行校園的危機管理,都是學校領導者應具備的基本素養,值得深思與探究。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