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訓班生活隨筆(第四週)

上完11月12日儲訓班後的星期天早晨,端著一杯幸福的咖啡,悠閒地坐在沙發上,看著太太市場買菜後順道買回來的聯合報。沒想到一打開聯合報時,社論斗大的標題「學生的午餐,校長的營養?」頓時腦袋被震攝住了,口裡的咖啡也變得苦澀無比…。猶記得前一個晚上,曾家樓校長還問著大家:「校長責任那麼重,為什麼你們還要來考校長呢?」同期候用校長們的答案幾乎都是「為了讓學生因為自己的努力而更美好」,而曾校長也期待大家能夠為自己的校長任內留下一些「好的傳說與典範」,不要讓「光宗耀祖」而成為「讓祖宗蒙羞」。吳清基部長認為營養午餐舞弊事件是校長個人品德的問題,當然不是醜陋的「歷史共業」。因此在各界推動台灣有品運動之下,校長們應透過嚴謹的自律與自省,成為師生道德的楷模,讓學校成為啟動有品列車的火車頭,如此才是教育之福、國家之福。

本週儲訓內容有:教育局特幼科林光偉科長及小教科林淑芬科長的業務報告;專業課程則有張素貞教授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與專業成長,希望校長們可以透過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肯定教師的努力、提升教師教學的品質、建立學習社群,進而提升教師的素質;實務課程方面則有羅新炎校長談如何做個稱職的學校校長,從校長的能力、職責、角色及行政實務的介紹,引領大家朝稱職校長的目標邁進;曾家樓校長則透過學校經營實務的對話,讓學員們省思校務經營的問題,進而提供其經營學校的理念、願景、策略與實際作為,做為未來推動優質學校的參考。以下則分成兩個部分略紓本週儲訓心得:一是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與教師專業成長。二是我對如何成為稱職校長的看法。

一、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與教師專業成長

從教育部於100年11月4日所公布的「教育部補助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要點」中可以看出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目的在於協助教師專業成長,增進教師專業素養,提升教學品質,最後達到增進學生學習成果為目的。其辦理特點為自願辦理、重視教師之參與、形成性評鑑、不做為績效考核及不適任教師處理的依據。

在談評色變的教育環境裡,吳教授認為評鑑應結合教師專業成長,而且應重視教師發展的趨勢-從自我成長學習、教學輔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到教師專業發展支持平台,從提升教師專業能力著手。個人認為學校應以人才為教育成功的核心理念,建立教師「普遍卓越」的發展願景,進而讓學校教師樂於評鑑,並視之為互為檢視、欣賞與支持的歷程。過程中,可以引進標竿化策略、成立教師專業社群,讓教師們跨越孤軍奮鬥的邊界,提升教學的視野,娓娓敘說自己教學的生命歷程,而能相互學習,編織教師教學的知識網絡,滿足自我發展的需求,最後改善教學的環境,讓大家更美好。而身為校長應有營造組織學習的策略與優良環境,讓老師們能透過如彼得聖吉在五項修練一書中所談的「深度匯談」,透過對話式的領導,培養集體的智慧,打造一個組織互動良好、主動積極的評鑑文化。

二、我對如何成為稱職校長的看法

校長學一直以來都是教育行政研究的重點。羅新炎校長透過理論基礎、實務探討,一直到創新領導,其稱職校長的內涵包羅萬象深不可測且互相糾葛,由此可見探討如何成為稱職的校長是必要且深具意義的。何福田教授認為「木以幹直負重當棟樑,人因才俊含辛任公僕」,因此校長一職除了榮譽之外,隨之而來的就是帶領學校建立績效、開創新局的責任。明茲伯格在經理人的一天書中對管理者被描述成樂團的指揮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要了解交響樂團的指揮如何在台上駕馭樂團,不是看他正式演出時的表現,而是應該了解他排練時的樣子。因此當自己敬佩卓越校長們道出他們輝煌燦爛的績效時,其實最想了解的還是如何在複雜的校長學專業當中的實際經驗。例如羅校長會貼心地在主任請假時,到主任的處室坐鎮,好讓該處室的業務能順利推展。這一點我倒不是很認同,我好奇主任的感受如何?該處室的同仁又是如何?領導是一種影響力發揮的過程,有些時候要適度的放手,建立一個有紀律與制度的文化,而不必仰賴著英雄式或強人式的領導,才能建立可長可久的學校績效。

另外曾家樓校長與我們的專業對話,則透過對話讓我們了解行政生態、教師文化的轉變及學生與家長特質的轉變,提醒我們要因地制宜、順勢而為。另外亦從考校長的動機、當了校長應有那些作為,一直到教學卓越獎、師鐸獎及領導卓越獎的意涵。個人認為校長應成為一種專業,透過持續不斷的學習、反思與精進,讓自己成為樹立價值的精神標竿、滋潤學校的活水源頭、突破現狀的開路先鋒與穩定學校的泰山北斗。不忘初衷,盯牢著成就每個孩子目標、握緊方向盤。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